深圳热线

尚新周 用画笔描绘广西农村新风

2023-03-13 13:45:04 来源:科讯网

他用一支画笔,描绘广西农村新风,记录乡村生活的变迁。他创作的一幅幅作品,写满广西地域人文风情的生活意趣。

他叫尚新周,是广西艺术学院一名青年教师,曾经担任广西德保县东凌镇多脉村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。

如今,尚新周在学校专心教学,同时也在不间断地用丹青描绘广西热土,用文字抒发内心情感,因为这片土地让他安家立业,寻到值得不断为之讴歌的表达主题,以此梦稳心安。

改变命运的迷茫经历

1982年,尚新周出生在河南省内黄县高堤乡小刘村,父母都是农民。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,有一种不怕困难的劲头。他从小就对写写画画情有独钟。四五岁时,他会在墙上涂鸦,放羊放牛时,用树枝在沙地上画画。六岁时,他第一次看到爷爷带回家的毛笔,异常兴奋,费力搬来凳子站上去从墙缝里偷偷抽出来把玩,没有墨汁,就找来妈妈染布用的颜料,冲了水,蘸饱了到处去写、到处去画。后来,他考上高中,才遇到自己的绘画启蒙老师,开始学习绘画。2002年顺利考上河南师范大学,成为该校第一届绘画专业学生。毕业后到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当了美术老师。

然而,在尚新周看似顺风顺水的经历中,他却有过几次强烈的迷茫感。

初中时,尚新周因家庭变故,辍学回到家干农活。想着人生可能就这样了,像父辈一样,耕种家里的5亩薄田。有人来寻他的初中课本,他就一股脑儿把课本全借了出去。他回忆道:“当时我整个人都是蒙的。”他干活间隙每次看天,都觉得天很高,让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。他开始意识到,自己内心是想走出去的。

不久,尚新周离开村子去市里打工。他在一个建筑工地做钢筋工、水泥工,干了很多杂活。那时候的生活非常单调,陪伴他的只有从地摊淘来的两本“大部头”,一本是《莫泊桑文集》,一本是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。他常常在大伙休息的时候,躲在一个角落,反复咀嚼文字。这两本书好像在他心灵上捅开了一个窗户,让他有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梦想。“那时,看着与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背着书包,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一闪而过,我会觉得自己与这里的生活格格不入。”

于是,尚新周鼓足勇气复学了。在大学毕业之后,他又有了次迷茫。那个时候在别人眼里,他找到了一份算是很不错的工作:在一所高中做老师,相当安稳。第一年,他很开心,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,大家一起谈天论地,周末还可以去登山。不久后,身边的人一个个都结婚了,小伙伴们开始躬耕小家庭,一起聚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。他开始考虑成家的问题,但一次次的相亲让他觉得很无聊,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是他想要的吗?他陷入苦思。当学校领导找他谈是不是可以放弃美术,代语文或历史课的时候,他毅然决定辞职去考研。

提到考研的缘由,尚新周说:“当最迷茫的时候,我从河南一路向西,经山西、陕西,到了甘肃,去了青海,走了一大圈,直到看到敦煌壁画,忽然之间就唤起了关于文化艺术的使命感。于是我更加坚定了考研和走出去的决心,找到可以不断充实自己、安放自己内心的归处。”

一个外乡人的新世界

2008年,尚新周考入广西艺术学院,201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。从此,他与八桂大地开始了越来越紧密的牵连。

作为一个外乡人来到广西南宁,在尚新周身上,自然也发生过南北差异上的一些趣事。第一次去饭堂打饭,他扯着嗓门用一口纯正的北方普通话喊:“来半斤米,三个菜!”阿姨一脸茫然,冷冷地说:“没米卖。”尚新周指着她身后的那一大桶米饭问道:“这不就是米吗?”阿姨回道:“这是饭,不是米。关键是半斤以前没有打过,也不知该怎么打。”后来打了两份,一份二两,一份三两。

第一次喝凉茶也让他印象深刻。一杯苦茶,足足让尚新周喝了2个小时,结果才下去2厘米。“这味道太苦了,根本喝不下去。”但随着时间长了,不知不觉就习惯了。现在只要一上火,他就会很自然地买一杯凉茶,还点最苦的那种,憋住气一口喝进肚子里。

还有刚来的时候,他最受不了南宁到处弥漫的老友粉中的酸笋味,可是现在他一提到老友粉,满眼放光,会数出来哪家做的味道正,哪家配菜新鲜。他说,真正融入南宁,是从这些味道开始的。

下乡扶贫的难忘时光

如果说让尚新周真正和广西人民血脉相连的契机,不得不提起2015年下乡扶贫的经历。当初组织找他谈话,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广西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战中。尽管他是农民出身,但广西与河南终究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,他必须要从新开始,从“哏喽”开始,跟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,才能够真正地深入群众,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。

德保县东凌镇多脉村被尚新周称为自己的第二个故乡,他还专门刻了一枚印章,叫“脉动我心”。但是这个地方交通闭塞、贫困落后,藏在大山深处,地形复杂,地貌崎岖,他是第一个来到村里驻村工作的第一书记。因此,尚新周初来之时,当地老百姓对他并不是很信任。即使现在,他犹记得刚到多脉村时,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和害怕。为了做好扶贫工作,让大家认识自己,尚新周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和照片贴在每家每户的门上。由于村民住得比较分散,他花了一周时间才贴完。

在多脉村扶贫的时候,尚新周依然没有忘记提起画笔记录下生活的点滴。从他一开始见到的蜿蜒山路、矮小屋舍以及当地村民的艰苦生活,再到多脉村的道路、饮水、住房、看病、当地各种特色产业,他都一笔一画地让这些新面貌呈现在画本上。

尚新周还想尽办法为多脉村的道路安装路灯。为了让村民生活更加方便,他组织了一个“微拍卖画”活动,筹集了三四万元资金,于是亮化工程就这样开展了。太阳能路灯白天储能晚上亮灯,既省电又节能。村民都说,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,建起了新房,安装路灯后,晚上变得更热闹了。尚书记来了后,不仅村民的娱乐文化生活愈发丰富,村里还开展了“丰收节”和“敬老节”活动,凝聚人心,关爱老人,大家特别开心。

为了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,尚新周还策划了“多脉村家庭种养特色农产品进校园”活动。尚新周将土货带到广西艺术学院销售,受到学校员工的热烈欢迎,当天全部一扫而空,销售金额达6万余元,让多脉村找到了能够因地制宜发展的特色路。

一片有归属感的土地

此后,尚新周对多脉村的情感愈来愈深,而他也得到当地村民的信任,直到现在他已经离开多脉村5年了,但依然与村民有着紧密的联系。

驻村期间,有一次,尚新周在去东凌镇的路途中,摩托车突然坏了,一个人在路边徘徊。一辆汽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,开了十几米后,却又掉头回来,亲切地问他:“尚书记要去哪里?”他看来人并不熟悉,随口答道:“去镇上。”乡亲非常热情地说:“尚书记,我载你去吧。”于是,这辆原本要去德保县城的车,直接掉转方向,带着尚新周去了东凌镇。

卸任后,有一次回德保,尚新周和朋友在河边大排档喝酒,老板提了一箱酒过来,拍拍他的肩膀,说请他喝酒,感谢他为德保做出的努力。攀谈间才知道该老板还收藏过尚新周的画,对他十分推崇。尚新周很感慨。尽管在多脉村有很多年轻人平时在外务工,彼此之间都不认识,但每当逢年过节回家时,看到自己家乡建设得那么好,都很感激尚新周书记,每次村里有人到南宁,都会找他聚聚,给他带来土鸡和腊肉。脱贫攻坚的经历,让尚新周与群众心心相系、血脉相连。在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,他在多脉村找到了自己艺术理想和创作的情感源泉,有了真正的归属感。回到单位工作后,尚新周举办了“画说扶贫:新周的驻村故事”主题画展,两年后,撰写和出版了《驻村画记》。

在广西生活十余年,尚新周早已在这片土地扎了根,将这个地方的性情和感情都烙印在自己的骨血里。他说,在广西生根发芽,不仅是因为在这里成了家,更是因为自己未来追求的事业和研究方向都将围绕这片土地和人民。从“画说扶贫”“歌说扶贫”到“书说扶贫”,他不断用自己的方式歌咏和抒发自己的情怀。“我要继续用画笔画好广西的风土人情,讲好广西的新时代故事。”尚新周如是说。

关键词: 画笔描绘广西农村新风 梦稳心安 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老师

热门推荐